主页 > 饲料资讯 > 企业动态 > 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农业的龙头不会是农业本身
作者:佚名来源:中国总裁领导力风云时间:2015-04-10 16:11点击:次
农业本身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大家跟我分享一个字——“兴”,中间这一横是农业本身,下面两点是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和农业相关服务业,上面的三点是未来农业整个产业链要突破发展的方向,即国际化、金融化、电商化。首先讲农业本身,不用多说,这是基础的首要的产业,很多企业转型进入这个领域来,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很多投资家的眼光。 但是我认为,农业本身是不太适合企业来进行投资和经营的,从企业自身的商业逻辑看,要的是投资回报,投资回报不只是看收益率,还要看周转率,看杠杆率。农业无疑是周转最慢的产业,种粮食一年周转一次,养猪一年周转两次,养鸡快一点一年也就周转五次,但是卖饲料一年可以周转二十多次。 有人说牛奶和鸡蛋好一些,周转快得多,但主动性又很差,牛奶和鸡蛋会被加工成奶粉、蛋粉,牛奶的定价是受国际定价影响,鸡蛋生产又比较分散。农业的杠杆率也很低,生物资产是“家有万贯,带毛不算”,土地房子等又往往是未确权的资产。能够抵押的资源是很少的,而农民又是怎么做这个事的?农民把它的金融需求几乎都交给了上游生产资料的经销商,所以现在经销商能够在农村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它为生产单位即农户提供了赊账垫资的作用。一旦企业进入农业,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杠杆方案,否则投资回报率上不去。第三个是收益率,在短缺阶段可能有比较高的收益率,但是农业本身是具有极大波动性的产业,因为它面临很多风险,市场信号和信息还不是那么完整。 现在我们看到猪的周期拉长了,我也在研究为什么。我认为可能和企业进入到养殖领域,即企业化的养殖模式相关。因为农户和企业的商业动机是不一样的,农户是以温饱型为导向,每年的经营规模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企业是经济动物,一旦它在一个周期里赚了钱,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扩大产能。产能继续扩大导致价格下降,企业的第一选择又是扛住,企业扛的时间可以很长,就把低迷的周期拉长了,这对农民是巨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农业不是能给企业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第一选择。 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其实企业要做的是熨平周期,因为农产品很难做库存,很难用库存调节供求之间的差异,因此农产品本身价格波动较大。所以作为企业,应该在加工、服务领域,通过加工将农产品变得易于库存,通过服务有效调节库存从而降低周期影响。但是目前看来恰恰不是这样的,很多企业是迎合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波段生产或贸易来取利,没有发挥熨平周期的作用,甚至加剧了周期负作用。 农业生产本身是很苦的事情,当企业进入农业本身,做到规模很大的时候,委托代理链条一层又一层的,你怎么敢保证最终的生产者、劳作者和农民一样的用心尽力?的确,如今的农村都是老人、小孩,青壮年很少了,企业直接干农业本身会让农户生存和经营更困难,会挤走更多的青壮年。所以从一定的道义和伦理上讲,企业可能要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在我们人多地少的环境中过于着急地集中农业资源。集中应是适度的集中,适度的集中应该是以家庭农场经营的能力作为边界来定义适度的。 我们讲了多年三农,核心问题是农民组织问题,要把三农变五农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即要加上农企和农社,农企是带头作用,农业合作社是真正的生产单位,是生产环节最基本的单元,农企要扶持农社,要学会和农社打交道;农社要衔接家庭农场,农社要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的根基。除了农民组织问题,还有农地(或农业资源)集中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农村流通体制问题、农业科技体制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生产力载体,更是生产关系调整的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的龙头绝对不会是农业本身 农业的龙头只会出现在相关加工业或者是服务业的某个环节。产业链需要龙头,但做龙头企业并不意味着要把整个产业链自身做完,而是通过企业化经营的要素比如品牌、科技、金融等来增值,来促进上下游协同。加工业可以分为农产品的加工和农资的加工,在这一领域早期是短缺,所以第一阶段加工业比的是成本和质量,从农民来讲他看的是直接实际的效果来决定是否购买。 到第二个阶段,竞争者和生产者大量增加,产品严重同质化,这个时候大家比的是营销的能力,由此提出搞产业链,要消化产能的增加而带来的下游推广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保障问题。现在第三个阶段是比服务,加工业都开始向服务业靠拢和演进。大家会注意到在加工业里面饲料是非常有特色的,既对接种植业又对接养殖业,既是农产加工又是农资加工,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面,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有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在这个领域完成了原始的积累,从而能向农业产业化更多的环节推演,包括研发、品牌、商品开发、仓储、物流等等,这些都是服务业,服务业要细分才能把握本质。我们有些服务是B2B,有些服务是B2C,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服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 B端的需求和C端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农户和养殖户,他们是生产单位所以他们是B,作为生产单位一定会思考三个问题:价格、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而农产品以及食品的终端消费者是C,C是不一样的,作为消费者他要求更多的选择、更新的东西,让我更踏实,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的内心有打动。所以对于我们做农业服务业来讲,2B和2C差异很大,我们把产品和服务要么放在2C上,要么放在2B上,明确你靠在其中的一头,才能成为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发挥作用的企业。 农业新不新,三化来衡量 (一)国际化:不要只看总量更要看结构,不要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我们再看看“兴”字这一横上面的三点,首先我想谈国际化,现在农业国际化的课题也比较多。我们到国际上采购是国际化;我们和国际企业合作是国际化;我们到国际上建厂派遣员工是国际化;我们搞国际收购也是国际化。在这个国际化的过程里面,大家会觉得商机很大,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和看待一下,国际化的商业驱动力量是什么。一是市场有缺口;二是产能要溢出;三是资本要溢出。现在集中看看中国真正的市场缺口是怎么样的,从我实践中的感受来讲,中国市场的缺口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一个是中国现在的口粮是安全的,现在中国老百姓人均粮食是400公斤,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我们的口粮是安全的。我们粮食的压力是非口粮,最主要是畜牧业用粮,而畜牧业满足的是中国人的动物蛋白的需求。现在中国人动物蛋白的供给量不低了,肉8500万吨,奶3500万吨,蛋3000万吨,水产6000万吨,人均量其实是不低的,和日本对标相差不大。有人在算,如果我们套法国数据的话,真正在它1500万吨里面,液体奶的消费只有10%,如果用这个数来算中国,中国的液体奶消费3000万吨就可以了,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量,所以它是结构问题,不简单是总量问题。如果我们来对标,人均肉食美国人是100多公斤,我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奢侈,也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的摧残。 我们的确还有未来大量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城镇化,但我们还要看到一些结构问题,如城镇化可能有老龄化做对冲。人均的消费量会增加,但是不会是巨大的弥漫的增加。这种缺口集中在几个地方,一个是结构化缺口,是属于国际分工中的正常现象,我们讲A国有一个张老三,他做产品一和产品二都是五块钱成本,B国的李老四他做这两个产品是四块钱和两块钱的成本,A国该放弃的不是两个都放弃,他把第二个产品放弃,第二个产品相对比较劣势更加明显一些,这是国际分工的理论,所以一定会存在结构性的缺口。比如说我们的牛羊肉就出现了结构性的缺口,这是正常的。 第二个缺口是质上的缺口,我们对自己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第三个缺口是价格差带来的假缺口,不是我们没有玉米,而是觉得外面的玉米品质更好、价格更低。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要重新的思考,我们对国际市场的资源需求究竟是从总量上的抗拒,还是主动的做结构性的调整。放得开才能住得住,否则为了自保而带来的过量的农资投入(也埋下了环保和安全的祸根)、过多的浪费以及良好国际市场环境的错失。 回过头来讲,我们都讲新常态,我们粮食每年十一连增是不是常态。而习主席讲五个新,就是要实现新的增长方法。过去我们十一连增,当然在生产关系的调解上下了很多工夫,政策好、天帮忙、人勤劳,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投入,食品安全哪里还有空间?中国就无法成为一个良好食品生产加工的国度了,在整个产业链里面,增值最大的环节我们拱手让给了外国人,我们何必做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不利用现在比较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商贸的条件,主动的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我们把政策向口粮集中倾斜,把市场向非口粮放开,主动利用国际市场调节,让我们基础原料的价格下来,把增值的空间留给中国的农民和中国食品加工商,这个结构调整是需要我们特别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来谈一定要增收。有可能我们会从农业的弱国转化为食品的强国。就我们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如果不是通过科技而是刚性地要把自己拉成农业的大国,最后一定是食品业的弱国。值得思考。 我们要看到中国市场的力量,其实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食品消费大国,更应该是食品制造大国;支撑我们的不仅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更应是大区域市场的辐射中心。不管是承接东北亚,还是东盟自贸区,或是往东亚走,我们作为大区域市场中心国的位置其实是明显的,如果不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很可惜的。我们应该让一些国际优秀的食品产品、产能向中国来转移,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增长,增长潜力在我们这里,我们要利用市场换技术,成就我们这种食品生产大国的条件。 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到国际上去开疆拓土的,很多去收土地,他们认为是收资源,认为收到土地就收到了农产品,收到保证我们粮食安全的基础了。其实农产业链的龙头绝对不是农业本身,土地是重要的,但是土地背后、土地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背后这一条价值链可能更重要。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全世界A、B、C、D四大粮商几乎没有到世界其他国家收购土地的,他们用的是其他的方法来控制农业产业链,所以抓住龙头也是我们走向国际化可能要思考的问题,不要简单的用过去做矿业这些理念来误导农业方面国际化的思路。在国际化进程中除了考虑资源禀赋和商务条件,更要考虑国家文化、政治、法制风险。 (二)金融化:产融结合进入第四阶段——服务价值链 “兴”上面的第二点是金融化,这并不是说我们从实业转过去做投机。我们看看产融结合,为什么做产业的要做金融。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打开,只要勤奋就有大量的市场空白等你填补,所以产能要扩大,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对实业的支持是跟不上的,所以让金融去支持产能的扩张。第二阶段是一些企业有了一定的实力,为了企业的财富和资产的安全,需要做相应的资产配置,企业发现投资金融是很好的资产配置的方法,它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都很好。第三个阶段的产融结合,顺应了产能的扩张,这个时候是为了产能的消化,因为有了这么大的产能,下游的消费者把你的产品顺利的接走,你需要做消费者信贷等等。 对于我们农业来说,当前金融化要特别解决第四个阶段的问题,就是真正的用金融来理顺你的价值链,过去我们老讲产业链,我不太相信全产业链。如果你的全产业链概念是自己投资包打天下的话,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协同产业链是价值链,价值链就是这个链条上所有的环节价值实现方向一致,这也就是协同产业链。 但是我们看看现在在价值链上价值实现是一个方向吗?有的人赚的是波段利润,沃尔玛、家乐福赚的不是商业利润,赚的是帐期利润,加工者不去赚加工利润,做商业的不去追求商业利润,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健康的商业链或者是健康的价值链。中间的环节为什么导致大家的价值选择方向不一致了,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供应链金融。 所以,金融对理顺产业,理顺价值链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在农村做了担保公司,也做保理公司,做这样一些探索和试点。所以我觉得为了推进我们的产融结合到新的高度,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来探索和尝试,因为龙头企业有品牌,有和银行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有对客户的黏性,所以在这个方面努力。过去的农村金融也是金融机构到了农村,但是金融服务完全不到农户,因为到农户成本高、风险大,最后导致对整个产业链的损害,他大量的流动性并非投放到分散的生产环节。对农村金融来说,并不是把金融机构搬到农村就可以了,这样做有可能反而对农业有伤害。 龙头企业做金融一定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而很多风险管理是我们做企业的时候不会去识别、不会去控制和把握的,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有专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三)电商化:电商的未来在传统,传统的未来在电商 “兴”上面的第三点是电商化,电商使得企业早期收集客户的成本高,然后逐渐降低甚至最后为零。其次,它有云可以共享数据,这使得上下游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升,信息对称使定单生成和管理的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所以电商对于我们产业是很好的东西,是把过去我们散乱、复杂的上游和下游进行整合。 但是传统的未来在电商,电商的未来一样在传统,如果说电商不能对价值链本身提供一些在环节上改进的点,尤其在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方面,电商本身的生存也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是简单的B2C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做到O2O再加上C2B2B,这样才会有出路,而这个O2O里面又蕴含了大量传统的思想。 从传统龙头企业来看,这么多年的农产品经营,不管是产品安全的检测、快速分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帮助产品进行一定的品牌化等,其实都有很好的积累;和下游的餐饮企业、生鲜超市都有很好的物流经验和基础,这些都是传统,但传统要积极依托电商手段自我革命,依托电商重塑产业模型。回过来说电商没有传统基础的话可能也在白白的烧钱。 所以未来的新农人,新的环境一定是新老土豪把手言欢,才能共同把这个产业做好,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贾梦哲 |
饲料资讯 | 行业新闻 企业动态 行业评论 业界人物 政策法规 行业会讯 企业管理 |
饲料行情 | 豆粕 玉米 大豆 添加剂 杂粕 鱼粉 油脂 乳清粉 |
饲料技术 |
技术文章 饲料配方 饲料营养 饲料标准 饲料原料 检验检测 加工工艺 添加剂 酶制剂 微生态 |
饲料交流 | 饲料交流专区 全价料交流 预混料专区 饲料配方 原料采购 浓缩料交流 |
论坛焦点 | 论坛精华 版主推荐 论坛热点 使用经验 人物博客 活动召集 |
饲料导购 | 全价料(配合料) 浓缩料 预混料 饲料原料 添加剂 蛋白质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