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饲料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大康地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作者:佚名来源:新牧网时间:2015-12-02 14:48点击:次
正大康地饲料公司的发展史 中国首家外资饲企正大康地小传 有一家企业,被誉为饲料业的黄埔军校。 有一群人,是饲料业精英中的精英。 金卫东、陈俊海、何祖训、潘唐贺……这些都是饲料界响当当的名字。每年,这些大佬们除了会在全国大规模的行业会议上偶尔碰到一起外,还会专门举行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小型聚会——正大康地同事联谊会。 是的,这些大佬们,除了在饲料界响当当的名声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曾经在正大康地工作过。从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管理、采购管理等,到宗教、信仰,联谊会就这样持续了将近10年,这些人,对正大康地至今有着较深的感情。 正大康地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曾走过怎样的历程?它为中国带来过什么?它现在怎么样?农财宝典记者为你独家揭秘! 农财宝典记者 彭进 吴昊晖 林远康 孙亮 (本文刊登于2012年12月农财宝典畜牧版) 1979年,当泰籍华人谢国民带着正大集团高层来到深圳这个所谓的经济特区考察时,迎接他们的,是满目荒凉与凶猛无比的蚊子。 深圳,这个数十年后闻名全球的大都市,只是一片等待浪潮的小渔村,静静地躺在寂寞中。 在暗潮涌动的海边,谢国民的正大集团与来自美国的大陆谷物公司(康地集团)联手,投资1500万美元成立了正大康地集团。 正大康地集团的诞生,意味着两大世界级农牧企业巨头抢滩中国市场,更意味着中国饲料工业开始了光荣而艰难的转型梦想。作为深圳迎来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它一度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案例,更被视为华侨企业家谢国民热爱故土的象征。后来,谢国民在无数场合骄傲地提到了正大康地的名字。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正大康地集团在中国饲料工业史上威名赫赫,可在大部分同行眼中,它却一直有低调、封闭甚至神秘的评价。世人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里。 正大康地 培养的部分行业牛人 百废待举 首闯中国 2012年11月19日,在正大康地集团深圳总部,与农财宝典记者回忆创业历程时,70多岁的正大集团执行副总裁黄正纲(1980-1984任副正大康地集团副总裁,1985-1994任正大康地集团总裁)唏嘘不已。他印象最深的,一是当年各项政策的奇缺,二是深圳南山的蚊子十分猖獗。 1979年,黄正纲与大老板谢国民等人一道来到中国,参与正大集团在华投资建设。此时,他们都才40岁上下,正值人生壮年。 谢国民后来对媒体解释:“商家最看重的是机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就是有1万个亿也不能跑到美国去做电信,因为他们已经把这方面的事业铺满了,没有机会和空间了。真的有这样一笔钱,为什么不去有空白地的国家投资呢?我了解中国的民情,我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 此时的中国,文革刚刚过去,百废待兴,但大街上依然弥漫着严肃紧张的气氛,各种思想的争论仍在墙头、报纸、人们的头脑中如火如荼地进行。官员们面对海外来的“资本家”,很热情,却也很谨慎,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什么现成的政策可以引用和发挥。 黄正纲说,他们来到北京,被有关部门“推荐”到广东,来到广东后,又被有关部门“推荐”到刚刚成立的深圳市——这里毗邻香港,理解外面的世界,非常适合远方来客。 接洽之后,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广东省经济特区总公司很爽快地划拨南头公社红朱岭1500亩土地给正大康地,土地是李绍庆(时任正大康地集团总裁)、黄正纲等人亲自挑选的,全是荒地。 投资1500万美元的工厂开工了。黄正纲参与了建设,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工地上的蚊子多得啪啪直往饭碗里掉,他照吃不误,逗得中方的领导直夸奖:“哎呀,小黄,不错呀!” 然而,即便政府表态支持,办理相执照依然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根本不知道怎么给外资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甚至担心存在风险,毕竟谁也没有弄过这回事,谁也不清楚外资的底细。 1980年,正大康地年产24万吨的饲料厂在深圳南头正式建成,那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饲料厂,一时举国轰动。随后,种鸡场、种猪场陆续建立。 1981年,正大康地集团终于领到了深外资证0001号批准证书,成为深圳第一家外资企业,算是名正言顺扎下了脚跟。 次年,邓XP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要搞饲料工业,这也是一个行业。” 邓XP显然是有感而发。此时,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领导人发现,中国的很多行业都远远落后于人,饲料工业更是处于萌芽阶段。根据有关统计,1980年,全中国的配合饲料产量只有区区200万吨,1982年翻了一番,也只有400万吨。而正大康地饲料厂一出手就是24万吨产能的投资,无疑属于大手笔,切合了中国发展的需要,也切合中国领导人的改革意图,可谓正当其时。 正大康地的建立,为外企战战兢兢的入华投资探了一次路,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所以谢国民对此自豪不已,无数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 黄正纲也对农财宝典记者感慨:“我在正大康地最大的骄傲,是集团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了。” 引领风骚,俯瞰众山 1983年,正大康地集团汕头分公司高调开工,这里是正大集团老板谢氏家族的老家,也是经济特区。汕头的工厂,同样领的是当地第一张外资批准证。正大康地的投资,明显带有华人世界特有的反哺故土的色彩。 同样是在1983年,邓XP再次强调:“农业翻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全国都要注意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厂。” 与此同时,中国饲料工业在缓慢起步,一批民族饲料企业纷纷筹建,一些外资企业陆续进驻。例如,后来被誉为民族饲料企业代表的新希望集团和通威集团均在1982年成立,而来自瑞士的金钱公司在1983年进入广东设厂。 到1985年,我国饲料工业渐渐驶入快车道。相关统计显示,1985年我国总产量达到1767万吨,是1982年产量的8倍多。随后产量连年增长,到1995年,已达到4608万吨。 改革开放最初的10余年时期,尽管饲料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荣耀无疑属于正大康地集团为代表的外资饲料企业,他们充当了领头羊甚至导师的角色。外企高高在上,面临的竞争并不激烈,日子过得相当舒适。 这种领先是有充足理由的。一方面,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直接承袭自国外,比较成熟,可充分保证饲料品质;另一方面,它们的模仿者与追赶者大部分是蹒跚学步的国营或集体所有制中小饲料厂,在各方面都与外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无数同行默默地学习外企。在很大程度上,同行们习惯以仰视的姿态观察、模仿外企。 无数养殖户经销商争抢正大康地的产品。那是一个物质紧缺的时代,更何况是优质的物资。许多正大康地的经销商至今仍记得当年饲料供不应求的美好岁月。 还有无数人寄食于正大康地催生的产业链。1983年,在深圳蛇口为正大康地集团默默地倒卖玉米的年轻人中,就隐藏着一个后来无人不知的商界大佬——地产商王石。 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正大康地集团的扩张和发展如鱼得水,其先后建立了广东正大康地公司和正大康地珠海公司,均在市场占有重要的份额。而正大康地的两个母公司正大集团与康地集团也先后进入了中国大陆市场,它们与正大康地之间有不成文的约定,正大康地不在广东省以外设厂,两家母公司也不在广东设厂,以避免冲突。 毫无疑问,正大康地是本时期中国饲料业当之无愧的主打明星,它已经做到了杜甫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12年11月19日,正大康地集团现任总裁廖凌泉自豪地对农财宝典记者表示:“我们对中国畜牧业还是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如果说带来了什么,一是优质的饲料,二是先进的养殖技术,三是现代管理系统和制度。” 同行崛起 低调调整 市场没有永恒的黄金时间。 对绝大多数80年代初即已成立的饲料企业而言,最轻松愉快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此后,便是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等着它们。正大康地也不例外。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中国社会商品短缺的时代渐渐远去,众多国内饲料企业应运而生,养殖户与经销商有了更充裕的选择;另一方面,许多新崛起的企业在营销策略方面更灵活,它们熟悉市场,大胆采用赊销或低价等手段争夺客户,外资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在缩小。在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不少老牌知名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虽然其销售绝对值未必真的减少。 从1995年到2004年,是我国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期。1995年,我国的饲料工业总产量仅为4608万吨;截止2004年,总产量已有9660万吨工业饲料,排名世界第二,企业数达14529家,其中外商企业仅287家。 正大康地集团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很多变故。黄正纲与廖凌泉均把这段时间评价为集团的调整期。 在此期间,正大康地位于深圳南山红朱岭的种猪场、种鸡场及饲料厂遭遇了中国养殖业最早的拆迁经历。1996年,灯红酒绿的深圳已不再是当年的荒凉小村,超级膨胀的人口迅速包围了蚊蚋丛生的偏僻猪场。政府一声招呼,发了一些搬迁费,正大康地集团就主动把猪场、鸡场和饲料厂都拆了。黄正纲说:“我们企业是很爱国的。” 更令人恐怖的则是1997年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这场风暴对不少外资企业打击甚重。而处于风暴眼的泰国首当其冲,正大康地的母公司正大集团面临巨大挑战,谢国民资金链趋紧,甚至忍痛卖掉了他的莲花超市。母公司有难,正大康地集团自然也难免受到一定波及和牵连。两位总裁坦言,在他们看来,正大康地集团历史上遭受过的最大困难,就是当年的金融风暴。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人的就业选择增多,部分加盟正大康地的员工也因种种原因离开,其中不少人加盟同行或直接创业,成为正大康地的竞争对手。他们从正大康地接受了正大康地系统的学习与熏陶,无论是开拓市场还是管理企业均轻车熟路,自然不容忽视。据了解,在1995-2004年这个阶段,中国养殖业渐渐显出规模化的趋势,国内猪料市场相应出现细分,仔猪料、母猪料、中大猪料均诞生了一批存在优势或特色的企业。1996年,正大康地在大陆生产出了它第一包商品猪预混料,此后,它的良好口碑长期保持在种猪料方面。它虽然仍处于饲料行业高端阵营,但就总体产销而言,已不再被同行视为遥不可攀的神话。 三驾马车 再度出发 2004年,廖凌泉总裁走马上任。在他之前,已经有8任总裁(总裁均由正大集团派出,康地集团则派负责财务的资深副总裁)。 廖凌泉1979年即已加入正大集团,曾长期负责正大集团在中国各省的推广和建厂,有丰富的中国经验。不过,他面临的畜牧业和饲料业环境,与前任们已经大相径庭。 这是一个诸侯割据、乱象叠出的江湖。经过20年的发展和洗牌,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中小散户已逐渐退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浪潮风起云涌。然而,养殖业的疫情却更加复杂,行业依然处于不规范的丛林状态,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事故屡屡爆出。在饲料业,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奋勇发力,已经占据了细分行业的领先位置。 正大康地要想重回八十年代领袖群雄的地位,并不容易。 正大康地还有优势吗?或者说,外资企业还有优势吗? 业界对此看法不一。 金钱饲料(湛江)公司总经理刘舜才坦言,10年前外资企业优势明显,但近年来如果人才依然没有本土化,外企在营销方面捞不到任何便宜。 广东华红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余新华则认为,外企资金充足、技术成熟,在大企业比拼时代,毫无疑问占有先机。“原料高涨的时候,中小企业亏损200万肯定哭了,外企可以眼睛都不眨”。 数据分析似乎能够说明一点问题。 2012年11月,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在湖南株洲透露,2011年中国饲料工业总产量达1.8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年产50万吨的饲料企业为33家,产量占总产量的43%。而据廖凌泉介绍,目前,正大康地集团主营全价料、预混料、动保三大业务,员工近千名,年产100万吨饲料,其中预混料约10%。考虑到其中有10万吨的预混料,正大康地集团的销量显然堪称威猛。 2012年11月,《农财宝典》杂志社历时4月调研而成的《广东省母猪料市场调研报告》也显示,正大康地的母猪料依然是在广东养殖户中使用率最高的品牌。452个调研样本中,有90家使用该品牌,占比高达19.87%,远远领先于第二名。 尽管外界老在传说正大康地威风不再,数据证明,经过多年的奋战,今天的正大康地,依然是中国饲料企业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也是为数不多产销量上百万吨的巨头公司。廖凌泉担任总裁达9年之久,成为继黄正纲之后担任正大康地集团总裁时间最久的高管,表明他的业绩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 廖凌泉认为,正大康地定位高端,并非所有的同行都是其竞争对手。他希望公司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因为随着国家监管更加严格,行业更加规范,部分中小企业必然被淘汰,严谨做事的公司市场空间肯定更大。他把“饲料安全、品质第一、服务到位、客户满意”十六字方针作为正大康地的战略来推。对正大康地的明天,他充满信心。 正大康地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引着江湖中人的目光。广西桂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莅中多年以前曾在正大康地集团工作,他告诉农财宝典记者,他最关心的,就是这个老东家将来要干些什么,下一步怎么走。 廖凌泉介绍,未来,正大康地除了继续做好饲料,还有两大方面的内容将是新的重点。一,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目前主要在澄海公司开展;二,大力开辟动保业务,以技术营销方式带动饲料、动保双线。 他说,他希望正大康地不是卖饲料的,而是卖服务,只要服务做好了,不怕产品卖不出去。 相关链接 正大康地30年历程梳理 1.1979年,正大集团与康地集团共注资1500万美元在香港成立正大康地集团。 2.1980年,正大康地在深圳的饲料厂建成 3.1981年拿到0001号深圳外资企业证书。 4.1982年,香港饲料厂停工。 5.1983年,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开工,1984年10月投产。 6.1984年,正大康地种猪场运营,从美国引进杜洛克种猪。 7.1985年,广东正大康地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正大康地集团与广东省畜牧发展总公司合资兴建。 8.1988年,正大康地珠海公司成立。 9. 1993年,正大康地番禺公司成立。 10.1995年,正大康地(澄海)公司成立。 11.1996年,正大康地南山南头种猪场、种鸡场、饲料厂拆迁。 12.1998年,正大康地(蛇口)预混料厂成立; 13.2008年,正大康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责任编辑:苏冉冉 |
饲料资讯 | 行业新闻 企业动态 行业评论 业界人物 政策法规 行业会讯 企业管理 |
饲料行情 | 豆粕 玉米 大豆 添加剂 杂粕 鱼粉 油脂 乳清粉 |
饲料技术 |
技术文章 饲料配方 饲料营养 饲料标准 饲料原料 检验检测 加工工艺 添加剂 酶制剂 微生态 |
饲料交流 | 饲料交流专区 全价料交流 预混料专区 饲料配方 原料采购 浓缩料交流 |
论坛焦点 | 论坛精华 版主推荐 论坛热点 使用经验 人物博客 活动召集 |
饲料导购 | 全价料(配合料) 浓缩料 预混料 饲料原料 添加剂 蛋白质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