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导购

主页 > 饲料资讯 > 行业新闻 > 让种业跟高科技接轨!

让种业跟高科技接轨!

作者:秦志伟来源:腾讯新闻时间:2015-03-13 08:54点击:

  从2004年至2014年,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2014年粮食总产突破6亿吨大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

  尽管我们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000061,股吧)长期供给不足问题,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在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刘昕《关于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代农业的呼唤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刘昕以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为例说道,我国仅为43%,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我国玉米亩产只有390公斤,与美国差距近300公斤,孟山都、先锋等公司正借助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目标是到2030年将玉米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虽然近两年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但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仍然不足100家。

  据了解,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在研发育种、生产、营销、后期维护等方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环系统,世界种业竞争已从由品种、市场争夺演变为种质资源、生物技术、资本、人才的全面竞争。

  “目前育种已经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时代,跨国公司正大规模采用双单倍体技术、SNP检测技术等,育种呈现出高通量、大规模、精量化等特征,彻底改变着世界种业格局。”刘昕对记者说。

  现代农业对种子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刘昕认为,实现种业强国目标,迫切需要打破现行的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种科研体系,构建由政府引导,由科研院所、高校、种子企业构成的资源集中、分工科学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合作联盟。

  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急需建立

  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不仅单产提高靠良种、结构调整靠良种、品质改善靠良种,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也要靠良种。

  据刘昕介绍,跨国企业重视增强种子抗逆性,他们生产的种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例如干旱、病虫害。他们不再简单地追求绝对的高产,而是要在高产的情况下追求相对的稳产,还要适合机械化操作,需要从更广范围、更大群体中进行筛选。

  我国种企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实力不足,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单个企业无力承担持续高强度的分子育种技术开发与投入,“相当多公司还处在依靠代繁和贴牌生产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刘昕说。

  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中国种业企业从8700余家减少到5000家。种子管理部门抬高了准入门槛,把许多小微型企业挡在门外。

  刘昕建议,打破院所和企业界限,联合国内研发力量,建立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专业化种子企业,形成一批为种业链提供配套的服务型种子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环境,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是我国种业应对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

  育种导向机制和研发模式要改变

  事实上,我国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和传统育种科研的队伍十分庞大,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数超过20万人。

  由于科研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育种科技人员的业绩评价脱离实际,育种科研机构与种企结合不紧密,研究所办企业机制不灵活,很难做大做强。

  “育种者单打独斗,育成了怕被偷,繁育推广路子窄,育成的优良品种也占据不了市场,时间一久就被淘汰。”刘昕说。

  对此刘昕建议,改变育种的导向机制与研发模式,让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人员与种企紧密合作,构成分工科学的商业化育种合作联盟,促进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依法有序向企业流动,建立共享平台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种企核心竞争力的双赢模式。

  从事育种研究多年的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张世煌也向记者表示,种业发展需要多种形式的科企合作,加快技术创新和转移。

  种业财政支持长效机制不容忽视

  坚持突出种业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在育种科研机制体制方面,建立长效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支持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

  “建立种业产业和育种科研投入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育种经费额度和育种科研项目数量。”刘昕说。

  刘昕介绍,以财政投入为杠杆,带动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企业积极筹资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研发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构建以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东中西地区共同发展的种业集群。”刘昕强调。

  中国种业要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道路,张世煌认为,就必须坚定改革与创新这个大方向,还要善于利用我国特殊的体制优势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投入。

  “企业要及时抓住有利因素,集中资源奠定产业基础,然后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张世煌说。

责任编辑:贾梦哲  

饲料资讯 行业新闻 企业动态 行业评论 业界人物 政策法规 行业会讯 企业管理
饲料行情 豆粕 玉米 大豆 添加剂 杂粕 鱼粉 油脂 乳清粉
饲料技术 技术文章 饲料配方 饲料营养 饲料标准 饲料原料 检验检测 加工工艺
添加剂 酶制剂 微生态
饲料交流 饲料交流专区 全价料交流 预混料专区 饲料配方 原料采购 浓缩料交流
论坛焦点 论坛精华 版主推荐 论坛热点 使用经验 人物博客 活动召集
饲料导购 全价料(配合料) 浓缩料 预混料 饲料原料 添加剂 蛋白质饲料
进入社区

热门讨论

我要开店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